小儿营养不良

小儿营养不良

概述: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(protein-energy malnu-trition,PEM)是因为食物中蛋白质和(或)能量供给不足或由于某些疾病等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不良,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。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、皮下脂肪减少、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。严重的PEM可直接造成死亡,轻型慢性的PEM常被人们忽视,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康复有很大影响,所以PEM是临床营养学上的重要问题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PEM是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。轻、中度PEM的临床表现不如维生素或矿物质缺乏的症状明显,在婴幼儿中,表现为生长迟缓,体格瘦小;严重者易于识别,多呈现极度消瘦或水肿,智力发育迟钝,死亡率高。1990年有关调查显示,根据年龄别体重低于参考值减两个标准差以下者,估计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每3人就有1人,相当于1.77亿儿童患有或曾患有营养不良,其流行范围从美洲的14%到南亚的47%。自1986年开始,在我国7个省选择18个较贫困的地区,连续4年,对1万名左右的学龄前儿童,进行营养状况调查。结果表明,他们主要表现为慢性营养不良,以1~2岁最为严重。按WHO提出的儿童生长迟缓发生率的参考值为18.8%~78.1%,体重低下的发生率为11.6%~49.1%。该7省市的发生率分别为12.4%~76.4%和6.9%~44.3%,儿童消瘦的发生率也比WHO的参考值高1~3个百分点。在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中发现,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仍高达14.3%;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现象更高达20.9%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2000年对21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营养调查中,发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1%。

病因

病因:根据引起蛋白质和能量缺乏的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:
    1.原发性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  原发性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是因食物中蛋白质和(或)能量的摄入量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而发生的。其主要原因为饮食不当和摄入不足,如婴儿期母乳不足,而未及时和正确地采用混合喂养;如奶粉配制过于稀释;未按时和适当添加辅食;骤然断奶,婴儿不能适应或拒绝新的食品。较大小儿常见不良饮食习惯,偏食或素食,多食糖果,厌食奶类、肉类、蛋类,长期使用淀粉样食品(如奶糕、粥),饮食中长期食物成分搭配不当,热能不够或蛋白质太少。以上原因均可造成摄入不够致热能-蛋白质不足。
    2.继发性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  继发性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多与疾病有关。主要由于食欲减低,吸收不良,分解代谢亢进,消耗增加,合成代谢障碍所致。多见于消化道感染(如迁延性腹泻、慢性痢疾、严重寄生虫感染等),肠吸收不良综合征,消化道先天性畸形(如唇裂腭裂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),慢性消耗性疾病(如结核、肝炎、长期发热、恶性肿瘤等)等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由于热能和蛋白质供应不足,机体首先动用贮存的糖原,继之动用脂肪,出现脂肪减少。最后致使蛋白质氧化供能,使机体蛋白质消耗,形成负氮平衡。随着全身脂肪大量消耗和血浆蛋白低下,全身总液体量相对增多,使细胞外液呈低渗性。如有呕吐、腹泻,易出现低渗性脱水和酸中毒,出现低钠、低钾、低镁及低钙血症
    重度营养不良对消化系统,心、肾功能,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影响。
    1.消化系统  胃肠黏膜变薄甚至萎缩,上皮细胞变形,小肠绒毛失去正常形态。胃酸减低,双糖酶减少。胰腺缩小,胰腺的分泌酶活性降低。肠蠕动减慢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菌群失调,易引起腹泻
    2.心脏功能  严重病例引起心输出量减少,心率减慢,循环时间延长,外周血流量减少,心电图常常无特异性改变,X线示心脏缩小。
    3.肾功能  严重者肾小管细胞浑浊肿胀,脂肪浸润。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减少,浓缩功能降低,尿比重下降。
    4.中枢神经系统  营养不良对大脑和智力发育有很大影响。营养不良如发生在脑发育的高峰期,将影响脑的体积和化学组成,使脑的重量减轻,磷脂减少。表现为想象力、知觉、语言和动作能力落后于正常儿,智商低下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临床上根据体重、皮下脂肪减少的程度和全身症状的轻重,将婴幼儿营养不良分为轻度、中度和重度。重度营养不良在临床上又分为消瘦型(marasmus)、水肿型(kwashiorkor)及消瘦-水肿型(marasmus-kwashiorkor)。
    1.消瘦型  是以消瘦为主要特征。儿童体重明显下降,骨瘦如柴,生长发育迟缓,皮下脂肪减少,皮肤干燥松弛,多皱纹,失去弹性和光泽,头发稀疏,失去固有光泽,面若猴腮,体弱无力,缓脉,低血压,低体温,易哭闹等。
    2.水肿型  是以周身水肿为主要特征。轻者见于下肢、足背,重者见于腰背部,外生殖器及面部也见水肿。儿童身高可正常,体内脂肪未见减少,肌肉松弛,似满月脸,眼睑水肿,易剥落的漆皮状皮肤病,指甲脆弱有横沟,表情淡漠,易激惹和任性,常发生脂肪肝。
    单纯性蛋白质或能量营养不良较少见,多数病例为蛋白质和能量同时缺乏,表现为混合型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,分类见表1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    1.贫血  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最为常见,与缺乏铁、叶酸、维生素B12、蛋白质等造血原料有关。
    2.维生素缺乏  常见各种维生素尤其维生素A、B、C、D缺乏。
    3.生长发育障碍  体格矮小,智力发育障碍,想象力、知觉、语言和动作能力落后于正常儿,智商低下。
    4.脂肪肝  常发生脂肪肝。
    5.感染  机体免疫力下降,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,如上感、鹅口疮、中耳炎、肺炎、皮炎,特别是腹泻,常迁延不愈,加重营养不良,形成恶性循环。
    6.低血糖  常发生自发低血糖,甚至因此引起死亡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血浆白蛋白  正常值>35g/L,营养状况偏低时为30~34g/L,营养低下时为25~25g/L;当血浆白蛋白<25g/L时,机体已明显发生病理变化。
    2.运铁蛋白  血清运铁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为8~10天,比白蛋白(约20天)短,故评价营养状况比白蛋白灵敏。正常值为1.7~2.5g/L,中度营养不良为1.0~1.5g/L,重度营养不良<1.0g/L。
    3.前白蛋白  前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仅2天,故以之评价营养状况更灵敏,正常值为280~350mg/L,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时明显下降。
    4.血清氨基酸测定  血清中非必需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改变,在营养缺乏的早期,比血浆蛋白和白蛋白的改变灵敏,正常值为2~3。
    血清氨基酸比值=甘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牛磺酸/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蛋氨酸。
    其比值>3有诊断参考价值。
    5.尿素与肌酐比值  摄入低蛋白饮食时,尿中尿素排出减少,故比值下降。
    6.尿中羟脯氨酸排出量  羟脯氨酸的排出量与生长速率有关,营养不良儿童尿中的排出量减少。可以测定尿中羟脯氨酸和肌酐量,求出羟脯氨酸指数。
    羟脯氨酸指数=羟脯氨酸(μmol/ml)/肌酐[μmol/(ml·kg)]。
    此指数在3岁以内比较恒定,学龄前儿童为2.0~5.0,<2表示生长缓慢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和QRS波低电压,ST-T异常,可见明显U波。
    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缩小,少数可见心腔扩大,心排血量下降。
    胸部X线检查:心脏缩小,少数病人心脏轻度扩大,胸壁和脊柱骨质疏松。

诊断

诊断:PEM是一个复杂的临床综合征,目前尚无简单可靠的方法对各类型,尤其是亚临床类型进行诊断,大多数需根据主要临床症状和人体测量参数进行综合评价。
    1.病史  应详细询问喂养和饮食情况,采用回顾法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与饮食的关系,估算出一天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量,对诊断有重要价值。
    2.临床表现  蛋白质-能量营养不良临床上有体重下降,皮下脂肪减少,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。
    3.体格测量  1995年“全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学术会议”决定,我国也参照WTO关于儿童营养不良体格测量的评估标准:
    (1)体重低下(underweight):根据年龄性别体重,与同年龄、同性别正常参照值相比,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,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中度体重低下;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重度体重低下。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(或)现在有慢性和(或)急性营养不良,但单凭此项不能区别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。
    (2)生长迟缓(stunting):按年龄性别身高,与同年龄、同性别正常参照值相比,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,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中度生长迟缓;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重度生长迟缓。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。
    (3)消瘦(marasmus):按身高性别体重,与同年龄、同性别正常参照值相比,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,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中度消瘦;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者为重度消瘦。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、急性营养不良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因蛋白质明显缺乏出现水肿的患儿,应与心脏、肾脏病性水肿、结核性腹膜炎、肝硬化所致的腹水,以及过敏性水肿等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营养不良的病人要采取综合措施,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,调整饮食,补充营养物质,防治合并症,增进食欲,提高消化能力。
    1.低血糖  临床发生低血糖症状时,应立即静脉注射25%或50%浓度的葡萄糖0.5g/kg,一般低血糖症状可以得到改善,必要时可重复一次。之后,头24h内可每小时供给加葡萄糖的饮食一次,头12h每4小时测定血糖1次,观察恢复情况。一般采用少食多餐可以得到纠正。
    2.低体温  低体温主要由于能量供应不足、体温调节功能障碍、环境温度低以及合并败血症所致。治疗方法主要是要保持环境温度(30~33℃),特别夜间温度不能降低,以暖水袋或其他方法包裹身体,每2小时摄取含葡萄糖饮食1次。
    3.贫血  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治疗,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摄入,如动物肝脏、动物血和痩肉等;中度贫血需口服铁剂及维生素C,也可根据体重注射铁剂;严重贫血则需输全血或红细胞。严重水肿型患者除了因贫血而出现虚脱或心衰外,通常不宜输血。
    4.促进蛋白质合成  增进食欲,可取补充胃蛋白酶胰酶或多酶制剂以提高食欲和消化能力。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,有促进蛋白质合成,增进食欲的作用,但有轻度潴钠作用,宜在水肿消退后应用。锌具有提高味觉的阈值,增加食欲的作用。胰岛素的使用可以增加饥饿感,提高食欲。

预后

预后:必须分析病因,标本兼治,可得良好效果。预后取决于营养不良发生的年龄、持续时间及其程度,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,年龄越小其远期影响越大,抽象思维能力较易受损。
    常死于严重并发症,或因突然自发血糖过低而至呼吸麻痹死亡。

预防

预防:营养不良的预防至关重要,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儿童保健,进行营养指导,宣传合理的喂养知识,注意卫生,预防疾病。
    1.合理喂养  大力鼓励母乳喂养,生后4个月内完全母乳喂养,4~6个月应逐渐按需添加辅食。母乳不足者,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采取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。不应该单独供给淀粉类或炼乳、麦乳精等喂养。对幼儿应注意食物成分的正确搭配,对偏食、挑食的习惯予以纠正。
    2.防治疾病  改善个人和环境卫生,防止急、慢性传染病的发生,注意食具的消毒,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,按期进行预防接种,对唇裂腭裂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进行及时处理。
    3.生长发育监测  应用生长发育监测图,定期测体重并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标出,将测量结果连成曲线,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、不增或下跌,应及时寻找原因予以处理。
    4.合理安排生活制度  保证睡眠,适当的户外运动和身体锻炼,使小儿生活具有规律性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